两个礼拜没写东西了,跟雷说我要去写东西的时候,他说我是手痒了吗,我说是的,哈哈。但是想写,又不知道具体写什么,实习上的事情还在摸索中,所以也没什么想写的,北京的生活的话,除了实习就是待在家里,而且也就来了两周,也没啥想写的,所以我就想就随便写写吧,想写什么写什么,或者就从我为什么有写的习惯开始吧。
记忆中是初中吧,初中开始养成了写东西的习惯,一开始的理由很简单,就是想要提高自己作文的分数,那个时候语文老师的建议就是多写。虽然那时总是写羞涩白痴非主流文,但自己的表达能力确实也慢慢好了起来。
到高中的时候自己的作文风格就转变了许多,当发现的时候,自己的写作风格已经是“针对某一观点,条理列举论点,最终举证出该观点”的“理性”文。虽能够条理清晰地论证观点,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还处在一般状态。
记忆中,有一次语文老师拿我的作文作为范文给大家讲解的时候,当念到某一句长句,而且这长句念起来特别别扭的时候,他”尴尬”地说了句,这作文只能拿到45(忘了具体分数了),就是语言表达还有些问题……
语言表达能力差这个问题,我现在还在努力提升中,特别是当自己脑子转的比较快,已经通过了几个内容得出一个结论的时候,嘴巴快速地跟着说出来时,还是很容易产生表达混乱的状况。而我现在的办法就是要么说混了,深吸一口气,重新理清了,较慢地说出来,或者是在说之前再理清楚一遍思路再说。
有时候会想,我表达能力差,还是有原因的,最大的原因其实就是懒,把锅甩给了别人,别人的理解能力提升了,自己的表达能力反而越来越差。
我在家时早已习惯了难表达或者表达不清楚的地方,就靠自己“手舞足蹈”或者家人的理解力解决。
现在想来,是否因为这样的写作方式,我对事物的看待方式或者思考方式也逐渐变得“论证”起来,又或是我本身对待事物就习惯了以这样的思考方式,只是刚好在写作中逐渐展现出来了。
我习惯了接触到一个事物就给它下定论,习惯了拿到一件事情就会想完成它所需要的一二三四等步骤,并且逐个击破。但是,提前给事物下定论,也是有利有弊的。好处在于,你能提前估量这个事物,但是这也是其弊端所在,你可能会丧失了很多可能性,甚至有时会带有盲目性。
丧失可能性在于,提前给事物下定论,有可能会带来对预设目标的否定,于是你就不会再进一步接触该事物,且有进一步发展;带有盲目性在于,主观意识太强就会忽视了客观事实的存在,而知识面还处在较狭隘的状态的话,因自主意识而定下的结论就显得盲目了。
还记得上年十月份的时候,当时团队说是否要参加武汉光谷举办的黑客马拉松大赛,那个时候我是没什么兴趣参与的,因为觉得自己去到也是做不出什么事情,就别说拿奖了。但是,在队友的邀请下自己还是去参加了比赛,虽然最终自己的队伍并没有拿到奖,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深刻感受到自己所关注的并不是“拿到奖项”而是想要做出“有用”并且让人觉得“有趣”的产品,也不要脸地感受到,说自己没有可能拿到奖项这个观点是不存在的,这种自我否定容易扼杀自己所拥有的可能性。如果可以,如果有时间和机遇,就尽可能去参加、去靠近自己喜欢的事情。
这里摘取一下我在《武汉黑客马拉松感》写下的两段话。
绝大多数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,想必都会考虑到这个事情被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。而这对当前主流还是”只看重结果而不着眼于过程”的现实社会来说一点也不奇怪,相反是值得被”提倡”的吧。而人总是过多通过主观意识来判断可能性的大小,却往往忽视客观环境的存在。所以,当自身想做的事情是从未做过的或将会成为人生一大转折点时,人总是会低估了事情被实现的可能性?
现在的话,我尽可能地在下定结论之前会给自己可能会被打破的预设,同时也会对别人提供的观点尽可能地保持怀疑的态度,并收纳在自己的知识库当中,然后尽可能地得出不后悔的结论。
写是我输出的一个记录,也是在写的过程中会把问题看得更加深入或者全面。写于我的意义在于,其能够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自己的生活,营造出自己喜欢的方式,期间有所得的充实感会让我觉得自在。这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,也是特别幸福的事情。
把生活的碎片写下,放大,当下能过好的生活百分之八十地尽可能抓住了!🍒